電子書以數位的方式呈現,也因此意謂著電子書可以在多載體管道流通的特性。雖然電子書的載體目前主要的使用仍然停留於電腦上,除了網際網路的影響、原始編輯製作程序及電子書的聲光性質外,最大的原因在於電腦的普及及格式上的相容性。這也是電子書籍目前仍然普遍使用在電腦的最大原因。儘管如此,各種硬體為了各種加值目的而應運而生。
電子書的載體發展大抵有兩個原則,1.順著原本已普及之硬體設備作改善。2.研發新形式新用途載具硬體。也因為這些原因現在的行動載具、資訊家電,也都朝向體積大小、容量儲存、顯示方式都有逐年在提升改進,為了便利電子書也能有像真實書籍,也有資訊廠商開發硬體的電子書閱讀機,其硬體大小也都會設計跟書本一樣容易攜帶,這樣一來電子書既看的到也摸的到了就更具真實感。就電子書的載體而言目前可預見的部分共有四種:含網路閱讀、電腦平台閱讀、手機閱讀、閱讀器環境。
網路閱讀
網路閱讀可說是電子書流通不可或缺的平台,各項載體都是依附網路載體而發展,但是網路平台的內容也必須藉電腦才能夠呈現。通常技術服務商會將出版社所出版的電子書檔案完整的存放於自身所有的資料庫中,並透過通路商的行銷推廣,讓讀者可以直接在網路上打開電子書閱讀。或者可以允許手機、電腦、閱讀器...等讀者能夠透過通路商的web來下載使用。
在程序上通路商通常無須設置資料庫的負擔,僅放置電子書的介紹及Metadata在網頁上,待使用者同意下載後,整起下載指令會流通到技術服務商所存放電子書的資料庫中。至於整體供應鍊的商業模式,主要由收取讀者費用的通路商收取費用後,按時間與整體供應鍊的成員進行拆帳。當然除了販售電子書籍外,各成員當然都有各自的獲利來源。
電腦平台閱讀
電腦平台雖可說是目前各項平台中功能及設備發展的好的電子書載體,也可說是最普及的電子書載體。電腦平台在閱讀電子書時一般都需要有閱讀軟體,才能因應個人閱讀習慣不同的需求(例如:搜尋、放大縮小及電子書的收藏管理)。可謂閱讀軟體掌控了電腦平台的成功與否。
對於電子書籍的下載程序,大致與網路平台相同,不過需行使下載的功能來存放電子書籍。在電腦平台中一般的電子書籍採購程序,同樣需從通路商的網頁中來選購及下載,並存放於特定檔案夾中,而其較其他平台方便的地方在於對於電子書籍的管理與搜尋。由於各項適切功能的提供,因此能夠給予讀者有更美妙的閱讀環境。
手機閱讀
由於電腦的攜帶較為笨重不方便,因此多多少少阻礙了電子書的流通發展。因此手機這項普及率高於電腦的個人化科技商品成為電子書下一波的載體的聲浪時有耳聞。手機閱讀型態在下載程序上基本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電腦為媒介傳輸電子書(同樣必須先由通路商網頁下載而來,例如:遠傳、台灣大哥大...),另一種則是手機無線上網傳輸。然而目前手機科技尚有無法克服的情形一樣促使手機平台停滯不前:例如:目前雖然彩色手機充斥市面,但由於手機無法容納檔案量過於巨大的電子書檔案,這是電子書的閱讀型態仍然停留於小說(文字)或簡短的漫畫主因。再者手機講求小巧方便,因此螢幕通常無法作得很大,這樣的硬體限制對於閱讀來說無疑是一種障礙。
閱讀器環境
既然電子書籍是屬於新型態的電子媒體,自然會應市場需求來研發更加便利的載體。目前國際間科技大廠無不絞盡腦汁開創更具取代性的閱讀器來取代電腦來搶攻市場大餅,從美國到台灣到大陸到日本,無數大公司爭相投入,無數資金風險性地匯集。目前各廠所研發出來的閱讀器,在外貌上大致與PDA很像,為了讀者方便取用,尺寸大小估計在B5左右。而就電子書取得程序而言,與手機相同,各家廠牌的閱讀器皆須由網路下載。在色彩來說,目前技術也以發展到彩色閱讀器的階段,不僅可提供讀者閱讀多媒體加值之PDF檔案,且可閱讀原生數位內容檔案。然而閱讀器平台,就目前而言技術已不是很大的問題,主要的困難障礙在於閱讀器的價格通常較為昂貴,內容的部分也必須是重製過的,因此阻礙了廠商投資內容的意願及讀者採購的意願。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科技順應人性的便利與需求而轉變,雖然本文介紹了一些目前正在發展中的數位內容載體,但光有載體並不是市場規模的擴增因素,什麼樣的內容是讀者喜歡的?什麼樣的格式才是通用的?什麼樣的載體尺寸才是美好的閱讀經驗?我想這些才是讀者選購的重點,也才是整個相關廠商應該思考的問題。
- Jun 06 Sat 2009 01:39
除了用電腦,還能怎麼樣?─談電子書衍生載體的整合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