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推出某些新的服務或產品的時候,常常考慮到的是這個新產品或服務有沒有市場、而且消費者要不要買單呢?這一類的問題。身處數位出版領域的波西米亞,也常常被親朋好友問到:『這個行業是不是真的會長久,要不要趕快換工作呢?』。不過,如果是在半年前,相信波西米亞也算是數位出版產業被頑強的抵抗使用者吧!而今,每天的耳濡目染,我感受到的是數位生活的潮流及便利,於是抵抗不再,有的是等待享受的心情!
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是可以被教育出來的,尤其近幾年的資訊旋風,可說沒幾天就有新的功能機種上市。幾年前當波西米亞還在念大學的時候BB Call正流行,在那個當頭能夠讓親朋好友找得到人,就已經非常滿意了,沒想到過一、兩年後,黑白手機上市,站在路邊接著電話是一種時尚的流行。在那個時候,波西米亞可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我可以在旅遊的途中,利用手機聽音樂、利用手機拍照,甚至未來可以利用手機的商店折價券條碼購物(現在流行的QR-Code)。
波西米亞認為數位出版的環境也是一樣的情況的,雖然現在已經有一些出版社推出了數位閱讀的機制,但是在市場的接受度上卻一直停留在無動於衷的階段,即使產業有成長,但終究幅度不算可觀,沒有預期中的成長曲線。這種情況可以由幾個面向來討論,首先是內容的製作部分,什麼樣的內容適合什麼樣的devices,什麼樣的格式適合什麼樣的devices,是必須經過思考與重製的,在device的部分,目前看得到的有個人電腦、手機及閱讀器...等。但在數位化時代的內容製作上,並不適用印刷的R-O-O-M(RIP ONCE OUT MANY)的原則,必須將內容根據devices的特性及規格加以重製或加值,才能獲得讀者的青睞。
再來,可以看到的是內容的選擇部分,什麼樣的內容適合放在什麼樣的devices上,也是一門大學問,這個抉擇牽扯到的是什麼樣的devices大概是什麼樣的族群在使用?這些族群大概閱讀什麼樣的內容?或者是什麼樣的內容種類適合放置於什麼樣的devices上播放,例如:長篇小說適合在紙本書或電腦上閱讀,而多媒體動畫雜誌適合放在手機或電腦上閱讀...,這些都是讀者會習慣使用及會不會買單的秘訣。
最後,波西米亞認為是整個購買流程的順暢問題,這關係使用者在採購的每一個關卡,消費者不熟悉或不懂的資訊領域,當然會造成他們的排斥心理,但是如果市面上能夠有一種機制或平台,能夠貼近消費者的生活、淺顯易懂,甚至於在使用者採購後能夠不知不覺就已經出現在電腦中。對他們來說數位時代代表的應該是更便利、更美好的生活才對。
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是非常敏銳的,不好用的東西、不順暢的流程、不優質的內容,對他們來說,連免費下載大概都懶得動動手指頭,更何況是要你的消費者掏出錢來呢?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是可以被教育出來的,只要貼近消費者的需求,符合他的冀望,東西新不新不重要,東西怪不怪不重要,自然會有人願意買單。
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是非常敏銳的,不好用的東西、不順暢的流程、不優質的內容,對他們來說,連免費下載大概都懶得動動手指頭,更何況是要你的消費者掏出錢來呢?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是可以被教育出來的,只要貼近消費者的需求,符合他的冀望,東西新不新不重要,東西怪不怪不重要,自然會有人願意買單。
- Jun 06 Sat 2009 01:37
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是被教育出來的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